“文明信用貸款”經濟騰飛
“我這400頭牛,一天光飼料就得5000元,這麼大開支,沒有文明信用貸款,說啥也支撐不了!”山東省無棣縣津棣畜牧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國娟笑著對記者說。下崗職工張國娟在創業最困難的時候得到“文明信用工程”的支持,被當地文明辦和農村信用聯社評為“AAA級文明信用戶”,擁有這一頭銜,她最高一次性可以從當地農村信用聯社貸款100萬元。
從2007年6月開始,無棣縣農村信用聯社累計為她核發“文明信用貸款”300萬元,幫助她發展立體化、生態化、規模化養殖、種植,從一個近乎絕望的下崗職工成為遠近聞名,年純收入60萬元的“創業明星”。
這是近年來無棣縣“文明信用工程”建設的一個縮影。如今,走在金秋豐收的無棣大地上,到處都能感到迎面吹來的文明信用風,農家遍開“信用致富花”。眼下正值冬棗成熟的季節,放眼望去,成片紅綠相間的冬棗掛滿枝頭。
傍晚時分,記者來到無棣縣小泊頭鎮任家村,還未走進泰和網具公司的大院,就听到裡面車間傳來織網機隆隆地開足馬力運轉的聲音,埋頭工作的織造女工們技術非常熟練,手在織機上飛來飛去。這樣一個坐落在村里的小廠,已經把漁網產品打入世界市場,不但沒有受到國際金融危機衝擊,反而比往年的生意更紅火。
總經理任樹華道出了其中的奧秘:作為“AA級文明信用企業”,我們可以在授信額度下隨時拿到貸款,購進原料,確保資金鍊不斷檔;此外,憑藉“文明信用企業”的“金字招牌”,在國際金融危機形勢下,更能贏得客戶信賴,很多客戶來公司洽談業務,一看掛著的“文明信用企業”的牌子,連考察都不用,立刻能簽下訂單。
往年,一到冬棗生長旺季,棗農缺錢,賒欠需要多支付大筆資金。現在,以冬棗合作社為依托,50多戶群眾組成一個“大聯保體”,當地信用聯社為他們每戶發放了一張“貸款證”,最高貸款額度為5萬元。需要貸款時,只需憑“兩證一章”就可直接到農村信用聯社在當地的營業網點信貸專櫃貸款。今年,他們累計貸款120萬元,去掉利息,也比賒欠農資節省近10萬元。此外,“大聯保體”內的合作社社員,靠貸款還可以發展其他產業。
2008年底,市場上漁網加工需要的原料尼龍切片從每噸2700元降到1300元,泰和網具公司把握有利時機,貸款80萬元,買進一批原料,賺了一大筆。從去年初至今,泰和實現產值2000萬元,帶動了1000多人就業。這家農業龍頭企業帶動了附近許多個村,幾乎家家戶戶都買了機器,通過公司統一配發材料,自己加工漁網,然後交給公司一起賣到國外,獲取加工費。
信用貧困是長期以來製約農村經濟發展的“瓶頸”。山東無棣以創評“文明信用鄉鎮”、“文明信用企業”、“文明信用村”、“文明信用戶”為載體的農村文明信用工程,通過幾年的實踐,農村信用體系框架已形成, “守信光榮、毀信可恥”深入人心,“重信用、講信譽”蔚然成風,走出了一條農富社興的“雙贏”之路。
據統計,從2007年6月份實行“文明信用工程”到今年9月底,無棣縣共核發“文明信用貸款”26億元,農村信用工程覆蓋面達到近70%,農戶貸款覆蓋面達到22%。越來越多的農戶和小企業正在“文明信用”的積累中獲得融資幫助,“文明信用貸款”在當地已成為經濟騰飛的“助推劑”。
- Nov 12 Thu 2009 09:54
“文明信用貸款”經濟騰飛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