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思考探索
不知不覺年已過半,“軟著陸”態勢美國克拉克堆高機基 本確立的中國經濟開始尋找新的增長動力。近日商務部表示,7月份出現外貿增速特別是出口增速的急劇回落,受歐債危機持續的升級、全球經濟復蘇乏力等外部因 素的影響,預計下半年中國外貿形勢將更嚴峻。盡管地方版產業規劃投資額現已達7萬億元,然而工程機械行業的發展卻依舊令人堪憂。行業協會專家表示,尋找新 增長模式的“經濟轉型”是一個漸進式的過程,不可能指望一夜之間從投資驅動就轉變為消費驅動。對於工程機械行業而言,是時候來探討一下如何“破局”了。
回顧本周熱點,企業發展方面,落子印度,全球布局策略呈現新變化,柳工北部工程機械研發制造基地落戶;行業動態方面,地方版產業規劃出台 50天公布7萬億投資計劃,2012中國國際礦業展覽會成功開幕;工程建設方面, 新疆加快鐵路建設,2012年投資將達129。4億; 產品動態方面,亞洲最高100米登高平台消防車在徐工問世;海外資訊方面,上半年工程機械進出口貿易額增長5。01%;服務後市場方面,徐工研發成功國內 最大1600噸起重機伸縮油缸,工程機械史上最大拍賣會將舉行。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第一次提出“探索農業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引起業界的高度關注和熱烈響應。2012中國農業機械化論壇將以“農業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 探索與創新”為主題,有利於通過學術交流加深對中央精神的理解和努力推進深入貫徹實施。因此,我們也對模式探索研究問題進行了幾點思考。
中央一號文件從國家戰略高度,提出要“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指出“穩定發展農業生產,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對推動全 局工作、贏得戰略主動至關重要”。而要確保農業持續穩定發展和農產品長期有效供給,根本出路在科技。因為,“農業科技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支撐,是突 破資源環境約束的必然選擇,是加快現代化農業建設的決定力量”。文件精辟地闡釋了必須堅決貫徹實施科技興農戰略,並有五處提及有關模式探索與創新的內容, 可見模式探索與創新是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內容,是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重要科技支撐,對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和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 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尤其在我國農業機械化已進入中級階段中期以後,從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向農業全面機械化邁進的發展新時期,文件提出“探索農業 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給農機化工作者指明了努力前進的方向。
關於模式的探索和研究很多,正呈興起之勢。世界上有許多不同的模式,對於模式的概念,也有許多不同的認識、理解和表述。本文認為,模式是指某種事物的 典型樣式(有代表性的狀態),或某種行為的標准方式(如生產或服務的標准範式)。現實中人們常稱的“模式”,是對客觀存在的某種事物典型樣式(基本形式、 標准狀態)的理性概括、表述和稱謂。所謂“式”,是指事物的表現形式、狀態或運行方式。“式”前面加“模”,模式就是指該種事物的典型樣式,基本形式,標 准狀態或範式。模式種類繁多,各有各的特性,相似的可歸為一類,有利於在研究和實際行動中分類分析和堆高機指導。如,有各種發展模式,經濟模式,技術模式,研究模式,生產模式,營銷模式,服務模式,教育模式,藝術模式(門派),體育模式等等,不勝枚舉。但凡稱為模式的,除各有其特性外,也都具有一些共性,可稱為模式有四性:時空性、相對穩定性、輻射帶動性、不斷進化性。
模式的時空性,是指模式本身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其物質內容及社會化形式呈現出階段性和地域性。同一事物,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呈現出的模式有所不同;在不同的地域呈現出的模式也有所不同。
模式的相對穩定性和輻射帶動性,是指事物在不同發展階段和不同地域模式雖然有所不同,但在一定的社會技術和經濟條件下,是基本類似和相對穩定的。因 此,一種模式對條件類似的區域,有自然輻射帶動作用,即具有可復制性。相對穩定性和輻射帶動性是模式具有推廣應用價值的理論依據。由此可以認識,人們研究 和推廣模式,是由模式內在的自然特性和客觀規律所決定的科學行為。模式的生產、存在和推廣,有特定的自然屬性和科學依據。由於模式的相對穩定性,才有一定 範圍、一定條件下的推廣價值。其輻射帶動作用才是一種自然的、必然的、非主觀臆造的發展過程。
模式的不斷進化性,是指事物發展階段性與無限性的對立統一過程,這也是宇宙間普遍的新陳代謝規律。 在發展實踐中,某種模式不是永久固定不變的,而是充滿生機活力,永不僵化,永不停滯的,其物質內容及社會形式也必然要隨著需求和條件的變化而推陳出新,與 時俱進,即模式也有時代性。所以,模式創新是由新陳代謝規律所決定的永恆課題和歷史使命。世界上各類模式之多,層出不窮,就是歷史的驗證。例如,具有中國 特色的農機跨區作業服務模式,在實踐探索中,正在由單機作業服務向組織起來集體作業服務發展,更加重視創出優質服務,有良好信譽的農機服務品牌;近年來正 在由單項訂單作業服務向耕、種、收、管等全程托管作業服務探索前進。在不斷創新發展中,形成了“作業區域清晰、服務半徑適度、服務對像穩固、作業收益穩 定、機具轉移順暢、用戶政府滿意”的發展模式,實現了農戶、農機服務組織,政府“三滿意”和“三贏”。模式是在實踐中產生,也是在實踐中不斷健全完善和再 創新發展的。創新突破,穩健發展,再創新突破,再穩健發展,如此不斷循環,由低級向高級,生生不息,創新發展,永無止境。這就是模式的不斷進化性,也是模 式演變的新陳代謝規律。這符合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一觀,事物運動變化是沒有止境的,最好是暫時的,更好是發展的。
首先,是模式的識別問題。模式的識別,就是研究之所以成為模式的特殊性質。任何稱為某種模式的事物,都一定具有區別於其他事物的特殊性。把這些特殊現 像的本質(質的規定性)從理論上高度概括表述出來,就成為大家公認的某種模式。正如毛澤東同志在《矛盾論》中所說,“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無從確定 一事物不同於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質,就無從辨別事物,無從區分科學研究的領域”。對農業機械化生產模式來說,就是要研究模式的物質內容(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 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的生產技術路線及其裝備設施)及社會形式(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用現代發展觀念引領農業、用培 養新型農民發展農業的農業機械化組織形式及其運行方式)。因為實際的農業機械化生產模式,都是技術裝備與組合機制運行的綜合表現。要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 用歸納相似性、區別差異性的聚類分析法進行歸類處理。在現實生產中,一個區域堆高機的 生產模式大致可歸納為大家可以接受的幾類或若干類不同模式。用聚類分析法進行歸類處理,是因為事物都有差異,沒有絕對相同的。但許多事物也有相似之處,用 歸納相似性,區別差異性的方法,求大同,存小異,把相似多於差異的事物都歸為一類,就可以大致區分出不同類型,有利於分類指導發展。由於影響農業機械化生 產的因素很多,而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取得主導作用的因素所決定的。所以對復雜事物要合力找出其影響最大的、起主要作用的因素,作為區分模式類型的主導因 素。例如,湖北和湖南都是水稻和油菜產區,有一定相似性,但湖北是單季稻與油菜連作,湖南是雙季稻與油菜連作,其差異性就形成了湖北的“稻油連作”生產機 械化模式堆高機, 湖南的“稲稻油”生產機械化模式,在這裡,區分模式類型的主導因素是耕作制度。又如,聯合收獲機械化生產模式與分段收獲機械化生產模式,模式區分的主導因 素是機械裝備。 還需注意,全程機械化生產與單一環節機械化生產的技術裝備模式區分不僅要看單項環節,更要看全程各環節的集成;不僅要看單一技術裝備的功能先進性和條件適 應性,還要看全程裝備的成套性和配套協調性。
- Sep 25 Tue 2012 10:45
農業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思考探索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