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洗包包-“搶劫者的致歉信”

搶劫者的致歉信不長,全文抄錄下來:我不知道您已經超過50歲,我看上去超過50歲的人我都不會搶的,您是第一個,因此我只能說對不起了。您發的短信,我和拍檔都看到了,不過他一看到就把卡丟掉,另外一張電話卡是洗包包時發現的,我偷了拿出來,給您女兒打電話想要個郵政號碼,把證件寄回去給您。誰知她不說,還叫我去派出所。銀行卡您掛失再辦吧,我把這幾張作用大一點給您寄回去,以上是我個人做的,給我拍檔知道肯定挨罵了。其實我本人很不想做這行,覺得是這個社會逼出來的。你說的酬謝,那不必了。

不必說,這封致歉信較具人情味。當然,他在與女失主用手機短信溝通的時候,那位失主也提到過酬謝的問題,所以他在致歉信中說: “你說的酬謝,那不必了。 “這是什麼樣的邏輯啊?難道是劫賊的”義舉“感動了嗎?看看失主是如何看待這次被搶事件的:收到搶劫者的致歉信後,一直讓失主感到為“這孩子”擔上了心,怕他的同夥知道了會打他,甚至為此猶豫了好久到底應不應該向本報報料。 “那些人(搶匪同夥)應該不會看報紙的,我只希望這孩子看到報紙能認真想想,走出歧途“ 。失主說: ”這孩子良心沒有泯滅,為了一個被他搶的人,他認真地查郵編貼郵票寄回證件還道歉,真的難能可貴。 “

顯然,這次搶劫事件的女失主沒有鬧到被綁架的地步,當從她對於搶劫者的態度來看,依然存在在某種說不出來的“好感” ,想必他也是發自內心的想法,試想一下,急需必備的東西卻失而復得,那種情形,不用說,肯定感謝還來不及,從人類心理學角度來說,她感謝這樣有“義氣”的小偷相當程度上符合人類的心理行為。

再者搶劫者發出這樣的感嘆:其實我本人很不想做這行,覺得是這個社會逼出來的!他的言語是諷刺玷污了這個世界呢?還是這個世界讓這些青年喪失了理智的人生呢?我想這一點絕對不可姑息的。雖說有些人一失足成千古恨,無法彌補,但是就沒有“意外”嗎?譬如這個搶劫者的心,從本質上來說也差不到哪裡去啊?

那他欠缺的是什麼?是教育嘛?是好的引導灌輸高尚的道德和人格理念嗎?我想這個涉及面較大,問題也較多的。有時候,我們應該從更多方面去考慮問題,如果對待這種本有向善之心的人一味打擊,一味攻擊,一味排斥的話,根底上來說,並制止不了這些人的行為,也絕非良策。我們應該更多的去關注這些底層人員的生活素質教育等狀況,抱著博愛仁慈之心,才能把事情引向好的一面。

這讓我想起1973年發生在瑞典斯德哥爾摩搶劫事件:一名劫匪在持槍搶劫銀行時中了警方的埋伏,隨即劫持了一男三女,將他們扣壓在保管庫內。匪徒提出的條件是,釋放在押的同夥,保證他們安全出境,否則將人質一個個處死。經過六天的包圍,警方設法鑽通了保管庫,用催淚瓦斯將人質和劫匪驅趕出來,狙擊手同時作好了危急情況下擊斃劫匪的準備。然而, “離開保管庫後,三名人質反而將劫持者圍了起來,保護他不受警方的傷害,並拒絕提供不利於他的證詞。一個女人還說她愛上了劫持者,等他獲釋後就嫁給他。

“後來經過心理學家研究和分析,把這種對匪徒的迷戀症稱之為”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西方心理學家如此解釋斯德哥爾摩綜合症:人質會對劫持者產生一種心理上的依賴感。他們的生死操在劫持者手裡,劫持者讓他們活下來,他們便不勝感激。他們與劫持者共命運,把劫持者的前途當成自己的前途,把劫持者的安危視為自己的安危。於是,他們採取了“我們反對他們”的態度,把當局當成了敵人。

同時,這些也告訴我們,如果不及時疏導搶救的話, “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會突破它原本的極限-只是存在於生死關頭這個問題,它會波及到更多的層面,譬如利益關係的較量,感情道德的較量。正如女失主的心願:想和“這孩子”見面,以媽媽的身份和他好好談談, “我堅信我能挽救他! ”但是,失主也擔心“這孩子”長期在那樣的環境下,最後會連“ 50歲以上的人不搶”這點良知都會泯滅。我們真得深思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xiannvxiafan1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